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10篇
综合类   238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为探究各类型压力对飞行员安全绩效的影响规律,为飞行员日常工作管理提供依据,选取某航空公司200名飞行员进行压力测试,并调取其近6 a的飞机品质(QAR)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将飞行员压力数据与其QAR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飞行员压力对飞行安全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负荷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组织管理压力会显著负向影响飞行员安全绩效;角色压力和专业发展压力会显著正向影响飞行员安全绩效。  相似文献   
2.
从证据法学概念的角度浅析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的证据范畴,根据其所属范畴的证据要求,归纳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的证据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了环境监测原始记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源配轩优化的根本创新路径,人口流动的一般规律是:如果流动人口为理性行为选择者,在社会制度安排许可的发展环境下,当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间形成比较收益差异,存在着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的潜在和现实的各种获利机会时,就必定驱使人们由低收益领域向高必益领域流动,而且比较收益差异量与流动人口的流速、流量正相关,并必然导致产生收益率及人口分布走向平均化的趋势,社会发展也将获得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果.其相关政策含义:一是人口流动是流动人口的理性选择;二是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流动权利;三是利用比较利益差别促进人口流动;四是降低各种不必要的流动成本和流动风险;五是建构人口流动的有效率社会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4.
基于太原市2015年1月~2019年2月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太原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8年太原市臭氧年平均浓度为78.42、82.33、95.87、103.77μg/m 3,臭氧浓度存在加速上升趋势;臭氧浓度逐日变化范围为5~270μg/m 3,共有181 d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μg/m 3),超标时段主要集中于5~8月份;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14∶00~16∶00和6∶00~7∶00;臭氧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峰值与谷值时段分别为6~7月和1月、12月;臭氧浓度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按浓度高低依次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臭氧浓度与NO 2、CO、PM 2.5浓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This paper argues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that, beyond a certain point, there is an unavoidable conflict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generally taken to mean 'material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nk for a moment of natural forests, grasslands, marine estuaries, salt marshes, and coral reefs; and of arable soils, aquifers, mineraldeposits, petroleum, and coal. These are all forms of 'natural capital' that represent highly-ordered self-producing ecosystemsor rich accumulations of energy/matter with high use potential (low entropy). Now contemplate despoiled landscapes, eroding farmlands, depleted fisheries,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acid rain, poisonous mine tailings and toxic synthetic compounds.These all represent disordered systems or degraded forms of energy and matter with little use potential (high entropy). The main thing connecting these two states is human economic activ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interprets the environment-economy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he second law sees economic activity as a dissipative process. Fromthis perspective, the production of economic goods andservices invariably requires the consumption of available energy and matter. To grow and develop, the economynecessarily 'feeds' on sources of high-quality energy/matter first produced by nature. This tends to disorder and homogenizethe ecosphere, The ascendance of humankind has consistently been accompanied by an accelerating rate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particularly biodiversity loss, the simplificationof natural systems and pollution. In shor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rhetoric to the contrary, the prevailing growth-oriented global development paradigm is fundamentally incompatible with long-term ecological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Unsustainability is not a technical nor economic problem as usually conceived, but rather a state of systemic incompatibilitybetween a economy that is a fully-contained, growing, dependent sub-system of a non-growing ecosphere. Potential solutions fly inthe face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ultural values.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水中臭氧(O_3)浓度检测方法的普适性、准确性和便捷性,提出了一种新的非接触式的水中O_3浓度检测方法。基于亨利定律(Henry’s Law),采用电化学方法,建立空气中O_3浓度与水中O_3浓度的回归方程,从而推导出水中O_3浓度。实验结果显示,水体O_3传感器的检出限为0.02 mg/L,检测上限为0.40 mg/L,可决系数R~2为0.998 9,相对误差最大值为7.05%,相对标准偏差最大值为2.82%。实际样品检测显示,水体O_3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与O_3快速测定试剂盒(DPD法)的检测结果完全吻合。该方法不但综合了智能传感器的小型化、网络化、实时测量等特性,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响应快,适用于水体中O_3浓度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阐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范围入手,揭示生态经济问题产生和演变的内在机理——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而与资源缺口、环境容量、生态平衡等的相互关系,分析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种种表现;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等几个主要阶段,阐明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在运动周期性、有序性、运行路线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异同,着重论述产生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原因,进一步阐明生态问题演变的规律性。探讨解决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途径,即通过控制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资源替代战略和地域优势互补,建立生态化的产业和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环境与资源市场化的制度创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企业将表现出三类不同的环境行为,为矫正,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和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9.
从现行环境法律规定分析,环境监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必须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所作行为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若由此类行为引起环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应以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或被告.环境监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行为应严格按法律程序行事.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其水质的监测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1980~1988年水质监测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了鄱阳湖水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已受到轻度污染,但其水质总体状况尚属良好,是全国淡水湖泊中最好的湖泊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